协和解剖教学网
English | 中文
首页->学科带头人
学系介绍
 
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

 

张鋆教授(1890~1977)

医学教育家,中国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开拓先驱。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和1933年两次赴美进修,先后在江西、湖南、上海医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解剖系执教近60年。他于1947年发起和参与重建了中国解剖学会,并担任中国解剖学会第四、第五届理事长(1956~1978);创建了《解剖学报》和《解剖学通讯》;主编了我国第一本解剖学统编教材《人体解剖学》。多年从事人体解剖学研究,在组织学和胚胎学方面也有所建树;还曾致力于医学教育管理,为我国医学和解剖学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张作干教授(1906~1969)

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协和医学院、贵阳医学院任教,1947-1949年留学美国,获哲学博士学位。我国组织化学奠基人之一,长期担任《解剖学报》主编。1950年起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细胞学和组织学研究,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恒冷箱切片机,较早地开展组织化学、电镜技术的研究,并举办学习班,为全国培养众多人才;主要研究胚胎发育中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变化,首创小鼠胚胎发育实验动物模型,著有《各种因素对骨骼结构发育的影响并论及畸形成因》、《细胞学进展》(1965),译著《胚胎学》(1956)(I. G. Barth著)。

 

张炳常教授(1923~2012)

1946年毕业于辅仁大学生物系,1949年起在协和医学院解剖室工作,与张鋆教授一起完成了中国儿童心脏冠状动脉类型分析,中国成人头骨的观察,中国男女儿童骨盆的变化,创伤修复及再生等多项研究。1976年奉命参加了毛泽东主席遗体防腐和保存工作,1983年任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解剖室主任。丰厚的学识、准确的解剖操作技术以及纯正流利的英语给他的学生们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他制定了协和大局解小系统的解剖教学模式,编写了英文实习指导等多份资料,一直沿用至今。1989年获北京市及全国优秀教师奖。

2012年11月11日上午9时40分张炳常教授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89岁。遵照张老遗愿,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不搞任何告别仪式,遗体直接捐献给协和,希望能“再多培养几个出色的医学生”。张老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用自己的身体给全体师生上了最难忘的一课。

 

薛社普院士(1917-2017)

1917年出生。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并任教,1947~1951年留学美国,获哲学博士;1951年起始先后在大连医学院、哈尔滨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执教,从事细胞学、胚胎学和生殖生物学研究,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解剖学会第八和第九届理事长(1986~1994);早年研究神经发生,在胚层和生殖腺诱导分化、细胞分化调控、生殖细胞分化调节及药物作用与机制、肿瘤细胞生长分化可逆性调控等方面卓有成就;近年主要从事红细胞分化去核因子(EDDF)基因家族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主编《胚胎学与组织学基础》(1960)、《细胞学进展》(1963)、《人体胚胎学图谱》(1965)、《男用节育药棉酚的实验研究》(1983)、《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组织学与胚胎学》(1988)及《中国人胚胎发生发育实例图谱》(1992)等。

 

万选才教授

彝族,1930年9月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七年制医学系,同年进入中国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系任助教。历任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系秘书,协和前期科系党总支副书记;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系党支部书记及协和医大解剖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主任。1986-1997年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大神经科学专题委员会的主任委员。1990年为中国协和医大创建了人体解剖学博士点。1995-2000年被选为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首届理事会的副理事长。主持美国中华医学基金(CM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等多项医学科研课题项目,发表论文共百馀篇。曾获国家卫生部甲级科研成果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美国传记中心ABI的“廿世纪成就奖”。90年代中的‘神经元多标记研究’, 在1999年获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CB偶联营养因子由神经转运投药’的发明,2005年国家授权,成为我国自主的知识产权。

 

叶世隽教授

1936年10月生,江苏省苏州人。1960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就职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部,任组织学教授、室主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在睾丸支持细胞研究及组织超微结构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发表论文数十篇。

 

叶惟三教授

1963毕业于北大生物系,两次作为访问学者赴美,主要进行生殖细胞遗传学及棉酚作用机理和遗传效应以及激素保护睾丸精子发生免受化疗损伤以及男性甾体激素避孕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计生委及卫生部科研项目,获得七.五攻关科技成果三等奖、八.五攻关科技成果三等奖以及全国计划生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

 

许增禄教授

1970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81年北京大学生物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2010年任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主任。主要从事细胞外基质生物学的研究,特色突出:研究了细胞外基质对胚胎器官形态发生中细胞的运动、粘附和锚定的重要作用;发现了马凡氏综合征患者胶原异常,慢性缺氧大鼠肺外动脉I、III型胶原分布发生变化;首次发现了精原细胞是EGF的靶细胞揭示睾丸、附睾、卵巢细胞外基质发育规律;研究了小鼠睾丸生殖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调控;研究了骨质疏松症I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变化;首次建立了快速粘附法分选毛囊干细胞的方法,成功分离培养人毛囊干细胞。在国内外发表了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主持负责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基金,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基金和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等多项课题。共发表论著百余篇。作为博导培养十余名博士生。1978年“治疗矽肺新药汉防己甲素”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97年“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实践与体会”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马超教授

1973年出生,1999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任住院医师1年,2000年起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麻醉学系,先后任博士后访问学者(2000-2003),副研究科学家(Associate Research Scientist,2003-2008)和助理教授(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2008-2011)。在此期间,与耶鲁医学院国际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Robert LaMotte教授一起,综合运用包括神经电生理,药理,动物行为学,免疫组化,显微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慢性痛和痒的机制,2009年起作为课题独立负责人获得了美国NIH基金和耶鲁医学院麻醉学系科研专项基金等支持,在pai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PNAS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主编出版了学术专著《Animal Models of Pain》。2011年12月开始回到母校,任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解剖与组胚学系主任,“协和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回国后,致力于解剖与组胚学系教学管理工作和基础-临床结合的课程改革,开展了“面向临床的解剖学讲座”,“解剖学手术操作示教”等课程,获得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在院所长基金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高水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实验室以及相应的科研梯队。已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协和青年科研基金等项目的资助,并和协和医院麻醉学系开展了深入的合作,建立起“麻醉-疼痛联合实验室”,开展慢性痛和痒的转化医学研究。

友情链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北京协和医院 中国解剖学会 北京解剖学会 Yale Medical School, Anatomy Clinic UCSF Anatomy Departmen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Medical Education
Copyright©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北京协和医学院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单三条9号 邮编:100730